談到胃食道逆流,大部分人的焦點仍是著重在「減少胃酸的分泌」上,無論是使用藥物中和胃酸/抑制胃酸分泌,或是飲食降低那些「容易生胃酸」的食物,無疑把胃酸視為頭號要消滅的魔王。然而大家會發現,縱使藥物、飲食雙管齊下,不見好轉的仍是大有人在,索性完全不進食,胃酸照樣不依不饒逆流而上。那麼,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?
近年學者紛紛表示,根據臨床觀察,多數胃食道逆流患者,胃內的胃酸量其實並無過多的情況,關鍵或許在於負責「把關逆流」的「賁門」出了問題。
「賁門」是什麼 ?
「賁門」位於食道與胃之間,作用在於區隔食道與胃,由於胃中充滿殺菌同時可分解蛋白質的胃酸,因此賁門平時是緊閉的,以避免胃酸倒流進食道(胃壁本身可以耐酸);唯獨在進食時,賁門會打開以便食物進入胃部。「下食道括約肌」負責賁門的收緊或放鬆,以完成把關任務;但某些情況下可能導致括約肌變得鬆弛,造成了把關不嚴而引起逆流。
造成「胃-食道 把關失靈」的因素
由上述理論可知道,胃酸多寡或許不是造成逆流的唯一兇手,這時你可能會想知道,什麼會造成下食道括約肌鬆弛 ? 目前醫界歸納出以下幾個可能的因素
1.生理因素:肥胖、橫膈膜裂孔疝氣。
2.食物因素:高脂肪食物、巧克力、甜食、薄荷、咖啡、菸、酒等。
3.藥物因素:某些氣喘藥物與高血壓藥物可能造成下食道括約肌鬆弛。
減少地雷食物、控制在八分飽
以上因素除了疾病、藥物因素需由醫師協助之外,其中佔生活極大比例的飲食,是我們可以掌握的;大家應該有發現,上述容易使括約肌鬆弛的食物同時也容易「生胃酸」,吃太多自然是加倍奉還的痛苦 ! 另外,喜歡把自己撐很飽的朋友也要注意,胃過度膨脹會對賁門造成壓力,容易導致把關失靈。
回想在過去遇到處於胃食道逆流,無論是患者或同為醫療人員的同事,對於飲食的調整不是表示很難做到(例如戒甜食甜飲料),或者全然不認為飲食會影響,最終都不約而同說 : 「我有好好吃藥」。
親愛的朋友呀,上帝給我們胃酸就表示有其功用,胃酸除了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,同時也負責活化其他消化酵素,以及很重要的,殺菌 ! 利用藥物抑制分泌或者中和掉胃酸,反而會因為消化不良以及缺少殺菌防線衍生出其他腸胃問題,長期而言治標難治本。
臨床認為,幽門螺旋桿菌也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因子,站在中醫的角度,高脂肪/糖分的食物會使體質變得濕熱(西醫稱為慢性發炎),上述的體內環境就是幽門螺旋桿菌的大溫床(細菌表示 : 愛了愛了~)。綜合上述,減少地雷食物,每餐控制在7-8分飽,你的胃會感謝你的 !
「內部結構」失衡,也可能造成胃食道逆流
最後與大家分享近來看到的新觀點,《鍼還中醫診所》黃獻銘院長指出,「身體結構問題」也是造成胃酸逆流的因素。黃醫師指出,在解剖學的角度,賁門位於食道與胃的交界處,周圍其實是由橫膈膜固定(夾)住的,因而若是某些因素(例如 : 脊椎走位、筋膜移位)導致橫膈膜歪斜,連帶賁門也會跟著「走山」致使整體力學結構改變,進而就會影響下食道括約肌的收放功能。針對上述論點,黃醫師表示有許多患者在經過筋膜(或脊椎)復位後,進而改善胃食道逆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