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,有腸胃疾病的人很多。國內統計指出,國人平均一整年可吃下185公噸的腸胃藥粉,腸胃問題已明顯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。
當胃部出現疼痛或明顯感到不適症狀時,建議及早就醫治療。胃部疾病有引發胃癌的風險,長期漠視治療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,以下為較常見的胃部疾病,若有類似症狀,一定要儘早至醫院做相關檢查。
常見胃部疾病症狀
胃食道逆流:
胃內酸液或食物往上倒流到食道、咽喉、口腔等部位,就稱為胃食道逆流,也俗稱的「溢赤酸」或「火燒心」。常發生於飯後運動、睡覺平躺等時機,患者可能為肥胖、懷孕,出現症狀就會更明顯。
胃炎:
胃炎是指胃黏膜出現發炎,成因可能因藥物副作用、生活習慣不良和幽門螺旋桿菌而造成。胃炎有急性與慢性之分,常出現上腹痛、胃悶、噁心、盜汗等輕微症狀。
胃痙攣:
也就是胃抽筋,因胃部神經異常收縮而導致情形,可能出現噁心、嘔吐、腹脹、腹痛、腹瀉、冒冷汗、頭暈等症狀,有時可能不是胃部有問題,而是因靠近腹部的器官引起胃痙攣的症狀。
胃潰瘍:
指胃部黏膜受到胃酸侵蝕造成破損之情形,嚴重者可能導致胃出血、胃穿孔、幽門梗阻等後果。其次,胃潰瘍的特點是病程漫長,可長達十幾年,如不及時治療,對健康造成隱憂極大。
胃穿孔:
因胃部潰瘍併發出現3~6mm口徑的穿孔,稱為胃穿孔。最明顯症狀為突然產生上部疼痛,且疼痛感如刀割或燒灼般,延伸至全腹部。一旦發作,需緊急禁食與手術治療。
>>延伸閱讀:人體如何消化、吸收保健食品?
養胃5大保養方法
1.按摩穴位
可以透過按摩來「足三里穴」與「內關穴」穴道部位,來減緩胃部不適,促進消化速度。「足三里穴」位在外膝眼下方約4橫指之處,「內關穴」則位在手腕橫紋中點上方約3橫指之處,可透過手指指腹按壓3~5次,休息2~3秒,再重複步驟3~5次。
2.減少止痛藥
有些人經常有服用止痛藥的習慣,例如吃止痛藥減緩頭痛、經痛和關節痛等情形,但其止痛藥的機制會抑制胃部黏膜細胞的修復,長期服用止痛藥的的人,容易會有胃痛、胃食道逆流、胃炎等問題出現。
3.調整飲食習慣
每餐過後需充分休息,不要喝過多的水,不要做劇烈運動,也不要即刻躺平或趴在桌上睡覺,輕鬆散步伸展是可以的。
要定時定量進食、細嚼慢嚥、以輕鬆的心情進食,不暴飲暴食,吃到八分飽。飲食盡量避免刺激性、冰冷、辛辣、難消化的食物,容易刺激胃酸分泌、損害胃黏膜。
4.減緩壓力
負面情緒與壓力也是造成胃部疾病的原因之一。養成健康的生活作息、激發正向情緒、避免熬夜,調適身心,保持情緒,能夠排解胃部累積的壓力所造成的風險。
5.食用好的食物
食用高麗菜維生素U、木瓜酵素、秋葵、山藥、南瓜等富含多種維生素的天然食物,不但能顧胃,相關維生素也有助於鈣質吸收,預防骨質疏鬆。
專家表示,益生菌也是對腸胃健康有益的食物,其中菌種以乳桿菌屬(Lactobacillus)及雙歧桿菌屬(Bifidobacterium)最為有效,有助改善腹瀉、便祕等菌叢不平衡所造成的問題。必須注意的是,有些益生菌或消化酵素成分來自牛奶或乳製品,可能會有脹氣或過敏不良反應發生,本身對牛奶或乳製品耐受力低或過敏者,應避免食用。
養胃護腸的兩大日常習慣
了解養胃五大保養後,我們可以從以下習慣開始調整,進一步改善胃部健康。
如何調整生活習慣?
- 避免久坐,固定一段時間起來走動
- 穿著盡量寬鬆,避免緊身衣褲
- 如有便秘情況,因腸道排空不良也會造成氣體淤積於腸胃造成脹氣,故要先解決便秘問題哦
- 如有抽菸宜戒菸(尼古丁將促使胃酸分泌及鬆弛賁門括約肌)並維持正常作息
如何調整飲食習慣?
- 吃飯聊天、常吃口香糖容易導致空氣吞入引發
- 飲食選擇上,建議避免單獨只食用澱粉類(例如只吃麵包、只吃一大碗麵或炒飯等)
- 避免飯後立即躺下或喝大量飲品或湯品
- 吃飯速度快致使消化不良,建議容易脹氣者進食需充分咀嚼
- 易脹氣食物:脹氣好發期間避開,待好轉後可視狀況適量食用
(1)蔬菜:洋蔥、茄子
(2)根莖:地瓜、芋頭、玉米
(3)碳酸飲料
(4)乳製品(牛奶)與豆製品(豆漿)
(5)糯米製品(麻糬、肉粽)
(6)高油膩食物:如炸物
基本上除了藥物副作用所引起的胃食道逆流以外,多半都可以從調整日常的飲食與生活型態兩大方面著手,來減緩胃部的不適。最後,建議每年做定期體檢,及早發現和治療潛在的胃部問題。